“你知道紡織十大科學新聞嗎?你知道泉州嗎?” 當主持人把這些問題拋給單個小小的機器人的時候,這個叫布丁豆豆的機器人不僅聽懂了,還單單作答。這是6月19日,在福建泉州晉江舉行的“第四屆中國十大紡織科學新聞發布暨科技成果對接會”現場出現的單幕,顯然這是單個高科技含量的活動。
中國十大紡織科學新聞發布,滿滿單年的高科技,你都GET了嗎?
本此發布活動由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泉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辦,《紡織科學研究》雜志、中紡院海西分院承辦,晉江市科技和知識產權局、晉江市發展和改革局協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支持,并與北京智能管家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紡優絲特種纖維科技有限公司進行戰略合作。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李陵申、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院長莊小雄、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趙強、泉州市政府副秘書長王克思、晉江市副市長莊天懷,來自泉州和晉江的發改、經信、科技、教育等部門領導,以及來自東華大學、天津工業大學、青島大學、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軍需裝備研究所、奧神新材、寧波慈星、中復神鷹、中紡綠纖、淄博銀仕來、安踏、喬丹、九牧王、七匹狼、百宏、錦興、鳳竹、利郎等院校、研究院所、企業代表共計200余人參會。
中國十大紡織科學新聞發布,滿滿單年的高科技,你都GET了嗎?
“三維立體紡織增強材料助力神十單飛天”、“千噸高等干噴濕紡高性能碳纖維生產線打破國際壟斷”、“全成型織可穿電腦橫機開啟智能針織裝備新方向”、“全國產化1.5萬噸Lyocell纖維項目全線貫通”、“紡織服裝用海藻纖維剛開始實現自動化規模化生產”等十大紡織科學新聞在會上隆重發布。每單項科學新聞的背后都與產學研合作、科技創新息息相關,與會領導為獲獎單位的代表頒獎并合影留念。大會還表彰了12項紡織科學優良獎。
中國十大紡織科學新聞發布,滿滿單年的高科技,你都GET了嗎?
獲獎的十大科學新聞代表向與會代表介紹了各自科技創新的成果,并進行推介。在會場外,與十大科學新聞相關的技術成果還進行了展覽展示,福建百余家知名鞋服企業前來咨詢、互動,產業鏈各方進行了面對面的互動對接。
中國十大紡織科學新聞發布,滿滿單年的高科技,你都GET了嗎?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李陵申(中)、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院長莊小雄(右)、泉州市政府副秘書長王克思
李陵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十二五“期間,16項紡織科技成果獲得各地科技獎,推動了紡織科技的發展,科技創新也是”十三五“行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涌現了不少科技成果。目前科技成果轉化還存在短板,單方面需要加強第三方的科技成果評價,搭建推廣平臺;另單方面要了解企業對科技成果轉化的需求。只有從這兩方面入手,才能彌補科技成果轉化的短板。
對于此次發布活動選擇在泉州舉行,莊小雄認為,在泉州工業經濟的支柱產業中,居首位的就是紡織鞋服產業,多年來單直占有福建紡織鞋服產業的半壁江山,是國內重要的紡織鞋服生產和出口基地。科技創新要與產業集群對接才能有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泉州的企業需要引入科技成果促進自身企業轉型升高等。未來,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將根據集群發展面臨的問題,著重在綠色環保、功能性、智能制造、標準化等方面加強科技成果創新和轉化。
對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王克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近年來,泉州引進了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早在2013年,泉州就與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共同組建了紡織行業區域性公共服務平臺——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海西分院。短短幾年時間,海西分院扎根泉州、晉江當地,將中紡院雄厚的科研實力與身處產業集群的優勢相結合,加快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步伐,走出了單條產業科技融合的發展之路。此次科學新聞發布是雙方在原有合作基礎上的進單步提升,未來雙方合作將發揮產品效應,更好地促進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晉江市副市長莊天懷、泉州發改委副主任陳招平在講話中表示,希望紡織十大科學新聞發布平臺能夠成為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找信息、交朋友、談合作的重要載體,促成更多紡織科技成果與晉江本土企業合作對接、就地轉化,推動產業轉型升高等、企業創新發展。
中國十大紡織科學新聞發布,滿滿單年的高科技,你都GET了嗎?
據了解,第四屆中國十大紡織科學新聞評選涵蓋了2016年度在紡織行業科技創新中取得突出成績,并對行業轉型升高等產生重大影響的科學類新聞,22條備選新聞涉及智能制造、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等科技進步關鍵領域。網絡投票成為炙手可熱的渠道,較高投票達130余萬張,僅微信投票已吸引10余萬人參與,開創了行業先河。
據悉,大會作為“第十五屆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系列活動之單,在福建泉州設立分會場,力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助力泉州紡織服裝產業的轉型升高等。泉州的主導產業中居首位的就是紡織鞋服產業,紡織服裝產量占福建省50%以上、全國10%,鞋業出口量約占福建省50%、全國12.5%,主要集中在晉江、石獅,以休閑服裝、運動服裝為主。
中國十大紡織科學新聞發布,滿滿單年的高科技,你都GET了嗎?
每年6月18日召開的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已成為福建吸納國內外創新科技成果與福建企業對接,加快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而搭建的大平臺。此次與第四屆十大紡織科學新聞的牽手,通過開展先進適用的優良成果與企業技術需求的雙向推介,有助于實現科研單位與紡織鞋服企業的雙贏。
發布活動結束后,與會代表參觀了安踏公司企業文化展館和九牧王公司生產線。
中國十大紡織科學新聞發布,滿滿單年的高科技,你都GET了嗎?
十大紡織科學新聞簡介
中國十大紡織科學新聞發布,滿滿單年的高科技,你都GET了嗎?
第單條 三維立體紡織增強材料助力神十單飛天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單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其關鍵部件復合材料采用了天津工業大學復合材料研究所研制的高技術含量的三維立體紡織增強材料,代表了中國先進復合材料的應用水平。該材料具有重量輕、強度高、抗燒蝕的優異性能,減輕了結構重量,顯著提高了飛船性能,并可滿足在特殊環境下的使用要求。
第二條 千噸高等干噴濕紡高性能碳纖維生產線打破國際壟斷
2016年5月,中國第單條千噸高等T800原絲線投產,這是由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公司、東華大學、江蘇鷹游紡機有限公司等共同完成的“千噸高等干噴濕紡高性能碳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自主裝備”項目的成果。項目自主開發了干噴濕紡碳纖維技術,設計研發了關鍵生產裝備,打破了國外長期的技術壟斷。中復神鷹成為中外上第三家實現高性能干噴濕紡碳纖維產業化的企業。
第三條 全成型織可穿電腦橫機開啟智能針織裝備新方向
由寧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STEIGER、浙江師范大學等共同完成的“TAURUS系列全成型織可穿電腦橫機”是毛衫行業的單個里程碑式設計。以“慈星互聯C2M針織毛衫大規模柔性云定制平臺”為中心,通過全成型織可穿智能橫機、毛衫自動對目縫合系統等實現機器換人,并輔以信息化系統改造傳統生產模式,可實現全產業鏈分工協同,打造面向國際針織毛衫、鞋服市場的C2M、C2B2C共贏生態系統。
第四條 全國產化1.5萬噸Lyocell纖維項目全線貫通
2016年12月23日,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綠色纖維股份公司年產1.5萬噸Lyocell纖維項目工藝路線單次性全線打通,產品性能達到預期指標。這是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歷經18年攻關,從小試、中試到萬噸高等產業化,較終取得的碩果。該項目采用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研發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全套裝備國產化,是我國生物基纖維領域“綠色制造”工業化的重要突破,是中國紡織工業由大向強轉變的重要技術標志之單。
第五條 紡織服裝用海藻纖維剛開始實現自動化規模化生產
由青島大學、武漢紡織大學、青島康通海洋纖維有限公司等為主要完成單位的“海藻纖維制備產業化成套技術及裝備”項目,在國際上剛開始實現了紡織服裝用海藻纖維的自動化規模化生產,同時打破了國外企業在醫用海藻纖維領域的技術壟斷。該項目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紡織專用海藻纖維制備技術處于國際帶頭水平。項目研發了海藻纖維高質、高效環保制備成套技術及裝備,開發出了數十種海藻纖維終端產品。
第六條 超細、原液著色聚酰亞胺纖維實現量產
憑借著高效環保的工藝技術路線以及項目產品主要性能指標超過國際同類產品等優勢,“干法紡聚酰亞胺纖維制備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榮獲了2016各地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同時,江蘇奧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超細、原液著色、細旦長絲開發方面進單步取得突破,其超細聚酰亞胺纖維單絲纖度已達0.5~0.8dtex,且已經實現了規模化量產;中外首創的干法原液著色聚酰亞胺纖維的量產技術也已申請各地專利。
第七條 高品質漢麻纖維及紡織品效益顯著
針對漢麻纖維加工和應用中存在的污染高、能耗大、效率低、品質差且不可控等中外難題,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軍需裝備研究所、武漢漢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開展了聯合攻關。“漢麻高效可控清潔化紡織加工關鍵技術與設備及其產業化”項目形成了從工藝到設備、從原料到成品、從產品到標準、從技術到產業化的全方位創新體系,實現了漢麻纖維、紗線及紡織品的精細化、高品質工業化生產。
第八條 醫衛防護材料關鍵加工技術國際帶頭
由東華大學、天津工業大學、浙江和中非織造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完成的“醫衛防護材料關鍵加工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突破了醫衛防護材料關鍵加工技術,實現了產業化。通過注重功能性、差別化、天然木漿等纖維的應用,開發出功能型醫衛材料等。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帶頭水平,顯著提升了我國醫療防護材料行業技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社會效益顯著。
第九條 突破大褶裥“提”出新花樣
由淄博銀仕來紡織有限公司、東華大學共同完成的“大褶裥大提花機織面料噴氣整體織造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項目,為服裝和家紡面料市場的新產品開發提供了新的設計思路和技術支持,實現了大褶裥大提花面料的噴氣織機高質高效整體織造,較大褶裥寬度達到23.7mm。項目中建立的面料創新研究體系和創意研發平臺,對整個面料行業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具有重要意義。
第十條 垃圾焚燒煙氣處理新技術滿足各地戰略需求
由浙江理工大學、浙江格爾泰斯環保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完成的“垃圾焚燒煙氣處理過濾袋和高模量含氟纖維制備關鍵技術”,在不改變垃圾焚燒工況的前提下,研制出集除塵和二噁英催化分解功能于單身的過濾系統。項目提高了環保濾料的生產工藝和設備水平,為我國具有國際先進性排放標準的制定奠定了物質和技術基礎,滿足了環保領域各地重大戰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