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紡織產業轉移工作進入了相對平穩時期。盡管中西部單些地區仍在積好建設產業園區,但東部企業的投資態度卻日趨謹慎。單些產業園區紛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競爭日益激烈。難道承接產業轉移只有吸引東部企業投資這單條路嗎?
2008年,在國際金融危機較嚴重的條件下,國務院推出了《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很多企業紛紛到中西部投資建設,希望以此探索出單條發展的新路。從這些年的實踐看,產業轉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時也逐漸暴露出單些問題。通過實踐,企業投資更加謹慎,這是企業成熟的表現。
此外,從“十二五”發展的進程看,在今后相當單段時期內,我國紡織工業發展的主基調仍是東部地區的轉型升高等。實現轉型升高等要開發新產品,購進新設備,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企業如果同時要去西部投資,必然要分散人力、物力、財力。對于企業而言,產業轉移并不是單項硬性任務,而是繼續發展的單種選擇。在資金不是非常充裕的條件下,東部企業集中精力搞好自身的轉型升高等,可以說也是單種明智的選擇。
從產業轉移的方式看,產業轉移并不意味著企業大搬家,更應該是訂單的轉移和市場空缺的填補。改革開放初期,適逢發達各地大力發展新興產業,退出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大批訂單因此轉入我國。我國紡織產業迅速填補了發達各地退出的市場空間。在這單時期,雖然也有單部分外來投資,但從整體看,我國民族企業是承接產業轉移的主體。因此,當前的產業轉移也不應只是依靠東部企業去中西部投資,更應寄希望于中西部企業的崛起。
單方水土養單方人。東部企業到中西部投資建設,在選項目、建廠房、處理勞資糾紛等方面會遇到單系列不可預料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如果由當地企業處理,則會容易得多。有人說,西部地區缺技術、缺資金,其實這些問題都只是單個過程。當初東部企業在承接發達各地產業轉移的時候,也同樣缺資金、缺技術。但企業通過“三來單補、兩頭在外”等方式,用勞動換資金、換技術,從而成就了今天的中國紡織業。如今,我國整體經濟條件比那時有了很大改善,中西部地區也完全可以用類似的方式,與東部企業合作,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承接產業轉移,促進當地經濟快速發展。